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
(一)社会融资规模各指标占比变化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,椭圆形封头企业得到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如表2所示。从表中看到,表内业务的占比整体下降,2002年的占比是95.5%,到2013年为54.73%,下降了40.77个百分点,,但表内业务占比一直是 的。而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,其中表外业务占比从2003年的8.2%上升到2013年的29.82%,上升21.62个百分点;直接融资占比从2002年的4.9%上升到2012年的15.94%,上升11.04个百分点。虽然直接融资占比在2013年下降到11.74%,但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实体经济的融资偏好,我们相信,其占比在未来将不断上升。因此,我们看到,在社会融资规模中,椭圆形封头企业表内业务占比逐渐下降,而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,但表内业务占比一直 。
(二)社会融资规模各项指标每年融资数量变化根据表3,从整体上看,表内业务、表外业务、直接融资每年新增融资数量增加,社会融资规模增大。椭圆形封头企业表内业务从2002年的1920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4764亿元,平均增长率约为15.62%。表外业务的数量从2003年的261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1625亿元,平均增长率为34.78%。除个别年份融资数量有所减少外,表外业务融资量每年增加。直接融资每年新增融资数量在2002年的为995亿元,在2012年达到25059亿元,平均增长率为38.07%(尽管在2013年下降到20332亿元)。其次,从图1中,我们观察三大指标每年增长速度。椭圆形封头企业表内业务的增长率除在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,扩大贷款投放量而达到 之外,其余年份,表外业务的增长率都比表内业务的要高。同时,除了2003年和2013年这两年之外,直接融资的增长率也比表内的增长率高。虽然表内业务在融资规模的数量上占有优势,但是其增长率却小于表外贷款和直接融资的增长率。以上分析,我们发现,在实体经济的社会融资规模中,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和各项指标的社会融资数量每年增加。表内业务虽然在融资数量和占比上呈现 优势,但其增长率和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,而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融资数量和占比不断上升。这说明椭圆形封头企业实体经济社会融资结构出现变化,打破以表内业务为主的单一融资模式,逐渐向表内业务、表外业务以及直接融资的多元化方向发展。
(三)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原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不断增加,椭圆形封头企业各项指标每年融资数量不断增加,表内业务占比下降,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上升,造成社会融资结构变化,针对这种变化,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。1.我国金融改革的导向作用。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改变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,推进直接融资的发展,拓展融资渠道, 资金的配置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一直以来,实体经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,2002年银行贷款的占比仍高达95.5%。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,我们看到椭圆形封头企业表内业务的占比逐渐下降,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。2.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要求,控制表内业务和发展表外业务。根据《巴塞尔协议》资本充足率的规定,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%,从表2的数据中,我们看到,在2009年,银行新增表内贷款为105207亿元,2010年到2013年累计新增表内贷款为350698亿元,不考虑银行留存等因素,银行需要将近3.65万亿元的资本以满足2009~2013年的贷款增长,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支撑银行如此庞大的融资数量。面对这一现实,银行只能收缩贷款规模。贷款收缩降低了银行利润,也使其面临转型压力,因此,开展表外业务不仅可以使银行开展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服务,而且可减少银行的资本占用,降低经营成本,也为 多的中小椭圆形封头企业提供资金,从而创造 业机会并使经济 稳定发展。3.经济下行压力大,企业经营利润下降,银行为减少信用风险,有意控制表内业务的规模。虽然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,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,产业结构亟需调整,企业增长乏力,利润减少,破产和违约的概率增大。面对这一经济态势,银行为降低信用风险,对企业的信贷投放日趋谨慎,造成表内贷款占比下降。4.从椭圆形封头企业的角度来看,直接融资的成本低,融资便利。由于直接融资直接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,没有银行贷款利差等中介环节,融资成本相对较低。同时,经过近些年的发展,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渐成熟,金融制度和法律进一步完善,金融机构证券发行和承销的业务日趋熟练,以及流动性良好的一级和二级市场,为椭圆形封头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。
- 上一篇:国外“互联网+金融”助推实体经…
- 下一篇:旋压椭圆形封头焊接接头的组织与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