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冷度对合金材料组织的影响
前面讲述了纯金属及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以及 终的结晶组织,但视镜中这些组织都是理想化的组织。也 是说合金的结晶是在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 完成的理想冷却条件下进行的。事实上,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。如果结晶过程中过冷度较大,结晶过程进行的较快,那么在温度降到Ar1以下时,仍留有部分奥氏体没有来得及转变成铁素体、珠光体或渗碳体,此部分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。过冷奥氏体在低于Ar1以下时仍将继续转变,而且在不同的温位,转变后得到的组织是不同的。这些组织将对合金的性能产生影响,有时甚至产生较大的影响,故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介绍。在第九章中讲到的热处理,也将用到这些理论。
1、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
假如完全控制着冷却温度,那么在Ar1以下,视镜中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下将发生不同的组织转变。
如果将冷却温度控制在A1~550℃,则发生高温转变,即珠光体型转变。由于渗碳体熔点较高,它首先形核,随着核心的成长,周围的奥氏体因贪碳而转变成铁素体,铁素体周围又因富碳而形成渗碳体,如此反复即形成一层渗碳体、一层铁素体相间的机械混合物,该机械混合物即为珠光体。但因转变温度的差异,得到的珠光体粗细也不同。温度较高时,因铁和碳的扩散能力强,形成的珠光体较粗大。通常把在A1~650℃温度范围内得到的珠光体组织叫做正常珠光体,在650℃~600℃温度范围内得到的珠光体组织叫做索氏体,在600℃~550℃温度范围内得到的珠光体叫做屈氏体。显然,视镜中屈氏体组织要比索氏体组织细,索氏体组织要比正常珠光体组织细。而其表现出的机械性能也是屈氏体优于索氏体,索氏体优于正常珠光体。
如果将转变温度控制在550℃~Ms(马氏体转变温度),则发生中温转变,即贝氏体型转变。贝氏体为在铁素体中析出许多细小的渗碳体而形成的组织。此时由于转变温度较低,铁原子扩散困难, 碳子扩散而造成。在不同的温度下,得到的贝氏体形态是不一样的。在550℃~350℃温度范围内转变时,得到的组织为上贝氏体组织,此时的贝氏体形状呈羽毛状。这种组织较粗大,致使视镜中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不高,而塑性和韧性也不好,故工程上不希望得到这种组织;若在350℃~Ms温度范围内转变时,得到的组织为下贝氏体组织。下贝氏体的形态呈针叶状。此时由于碳化物的弥散硬化作用使得材料的性能比较好,即强度和韧性都比较好。
如果将转变温度控制在Ms(约230℃)以下,则发生低温转变,即马氏体转变。此时由于转变温度很低,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扩散都 困难,转变后碳以过饱和的方式溶于α-Fe中,通常把碳在α-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叫做马氏体。马氏体的形态受合金含碳量的影响也呈多种行状存在,常见形状有两种,其一为板条状马氏体(C≤0.2%时),其二是片状马氏体(C≥1.0%时)。视镜的晶格结构呈高密度错位,从而导致材料的组织不稳定性,并产生较大的结晶应力, 重要的是组织中的过饱和碳原子和高密度的晶格缺陷交互作用,导致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,而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。
2、自然冷却情况下的过冷奥氏体转变
自然冷却情况下,转变温度将跨过上述的各个温度区间,而又不在哪个 定区间停留足够的时间,故过冷奥氏体在任何 定温度区间的转变都是不 的。因此,自然冷却情况下得到的组织即不完全属于珠光体组织,又不完全属于贝氏体组织,也不完全属于马氏体组织,而是三者皆有,只不过对不同的材料,三者的比例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不同而已。
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,视镜中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转变所得到的组织,有的对材料性能是有利的,有的是不利的。对某些材料,自然冷却情况下得到的组织可能是不利的,此时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,即通过控制转变温度,从而可以获得有利的组织而避开不利的组织。
3、过冷度的影响
过冷度越大,奥氏体在高温下(Ac1以上)转变的时间越短,那么产生的过冷奥氏体量越多,使得低温(Ar1以下)转变得到组织越多,尤其是得到的马氏体组织越多。因此常说的淬火(急冷)易到淬硬马氏体组织的原因正在于此。对于淬火组织,一般要再进行一次高温回火处理,使马氏体分解并在高温下转变为珠光体。需要说明的是,不同的视镜材料,其珠光体、贝氏体和马氏体的转变温度是不同的,因此导致了不同材料其热处理温度也不同,有关热处理的知识将在第九章中介绍。
- 上一篇:压力管道元件及可调缩孔的制造要求
- 下一篇:人孔用金属材料在低温下的性能变…